近10多年来,随着科学进步,多参数生物反馈仪缓解了压力、紧张,应激反应等心理和社会问题引发的心身疾患,以及一些精神疾病,如焦虑症(Wenck et al. 1996)。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领域出现了生物反馈技术与认知行为治疗相结合的趋势(Biofeedback-CBT),为了提高CBT的可操作性和治疗效果,从而提高SSRI-CBT-VRT-Psychotherapy综合治疗模式的整体效应,我们建立了将生物反馈技术植入CBT治疗的模式,Biofeedback-CBT(Bio-CBT)即通过生物信号反馈的方式进行CBT治疗,简称生物反馈治疗,而生物反馈技术应用于临床已有40多年历史。
生物反馈仪使用定量采集人体各项生理指标,转化为容易理解的视听信息,使其了解自身精神心理状态及变化。通过生物反馈介导学习,体验和心理干预,从而有意识的主动调节心理活动,加强自我管理,最终获得健康的精神心理,用于治疗疾病。建立系统性基线评估,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通过生物反馈信号及各种心因量表,以及治疗后的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眩晕疾病也逐渐关注起来。目前,门诊病人中眩晕病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心身或身心性眩晕,对我们的诊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提高鉴别诊断能力。
研究发现,80%的眩晕病人在医学上无法解释,大部分是与心因性因素有关的疾病。医学界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对眩晕疾病和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并在进入21世纪以后出现了新进展: (1)精神源性因素对前庭平衡功能产生重大影响。(2)精神源性眩晕疾病可与神经耳源性眩晕疾病明确界定。(3)两者之间关系明确并且具有交互作用。由此,提出了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性眩晕(PPPD)这一诊断新概念。在使用VAT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后,可考虑精神源性因素的存在。30-50%的前庭疾患病人可有PPPD。
在此交互反应模式和诊断新概念的基础上,新治疗方法应运而生。这是一个现代神经精神药物学治疗(SSRI)、认知行为治疗(CBT)、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和前庭康复治疗(VRT)相结合的新型综合治疗模式,兼具躯体和心因两方面的治疗,并成功在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拓了治疗视角,从而有助于精神源性眩晕患者的康复。
结合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效果:大多数病人的DHI指数有明显改善,半数摆脱了PPPD疾病的长期困扰,结合CBT治疗效果会更好,如能坚持VRT,仍能使前庭代偿机制得以继续发展,逐渐形成较完全的代偿。而心因性或精神性的疾患还需要从心因或精神的层面用相应的方法治疗,单靠药物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配备治疗设备,缓解众多精神源性眩晕患者的症状。
训练方案
脉搏传感器:计算心率变异性(HRV),评估个体应激能力。通过心理放松训练,提高HRV,强化压力应激能力
呼吸传感器:计算呼吸频率和幅度,通过HRV呼吸心率共振效应训练,达到理想放松状态的生理共振频率指标。
皮电传感器:测量皮肤电阻水平,了解个体情绪状态。通过皮肤导电训练,降低皮电,舒缓紧张-恐惧-焦虑性眩晕
皮温传感器:记录皮温变化,了解个体精神情绪变化。通过放松训练,提高皮温,降低交感兴奋性,调节失衡状态。
肌电传感器:记录肌电活动,了解肌肉紧张程度。通过皮肤表面肌电放松训练,松弛肌肉张力,降低前庭焦虑。
安装条件
一、房间大小及环境要求:
面积约30平方,通风,室内安静。
二、基础设施:
1. 椅子两把(病人及医生日常使用)
2. 220V标准三相墙上电源
3. 桌子一张(如需量表或病历填写)
4. 治疗床(如需躺下)